“苏酒”航母挺进深蓝

时间:2013/1/9 9:11:36
  每一批酒在生产过程中,都要经过至少24道关口把关、至少需要18个人签字、复核,合格后才能出厂。谁搞得这么烦琐?答案是只有洋河酒厂。这阵势,是链条冗长效率低下,还是别有意味?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进厂粮食原料要检测指标超过22项,酿酒用的地下水要检测100多项,酒曲一般只检测4项却要自己再增加8项,酒瓶的卫生指标要按照欧盟标准细细检测。200多人的检验队伍从事产品全过程质量把关,从原材料进厂到酿造、制曲、包装,在各个节点上都设有专职检验和复核人员,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洋河酒厂对质量管控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在洋河,酒体研发是技术中心的事儿,但质量部对技术中心的酒体研发实施考核、打分甚至一票否决,掌握着产品质量上的“生杀大权”。产品出厂实行“谁检验谁签字,谁复核谁签字,谁品评谁签字,谁验证谁签字,谁放行谁签字”的原则,整个检验过程中不仅要看检验数据,还要跟上一批进行比对,跟标准进行比对,坚决杜绝一切不合格因素进入生产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系统性的质量安全与稳定。
  管控向上游延伸
  不仅在自身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孜孜以求、严格把关,洋河的质量管控还“越位”延伸到供应商企业的质量管理上。
  在供应商的选择上,把关近乎苛刻。在洋河,质量标准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通用的行业标准,还有一个便是洋河自己的企业标准,它往往比行业标准更为严格。常常有供应商抱怨洋河不近人情,制定的标准让他们苦不堪言,但就如质量部负责人所说,如果没有合格的材料,再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也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
  很多年来,洋河一直致力于源头管理原则,对供应商进行严格分类、分级管理、定期评审,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情况,洋河质量部都有权采取暂停处理。其中,一些关键的原材料,洋河还把管控延伸到供应商的供应商。
  “只要是洋河酒厂的合格供应商,再到其他酒厂都可以免予审核。”很多洋河的供应商都这样说。洋河对于质量控制的细致、严苛程度在业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尖端科技作支撑
  标准定的再严格,不能执行到位一切等于零。洋河酒厂在历次国家、省、市抽检中无一例不合格项,这个神话还得益于两个方面:
  一是洋河在白酒行业首家整合了五大体系,即ISO9001、ISO14001、ISO22000、ISO18001,以及更为先进的六西格玛管理,前四项早在2003年时就一次性通过了。
  二是洋河建立起了多个规范化的实验室、检验室,并且成为行业内引进国内外现代化检测设备最多最先进的企业之一。对于洋河科技上的领先性,造访过几乎所有酒厂的中国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给出了评价:洋河那些仪器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属于最先进的,而且很多是别人根本没有的,这是我们搞研究的人梦寐以求的尖端科技。
  整天面对着一大堆的标准和一大片的各种仪器设备,这样的工作不觉得烦琐枯燥吗?洋河质量部的一位负责人笑着说,这的确不是一个有想象力的职业,作为企业,洋河是一个追求品质的完美主义者,如果没有这一大堆的标准和一大片的各种仪器设备,洋河的产品质量与安全又如何保证?大家长期按标准、按规范执行,习惯就成自然了。
  十年风雨奠定振兴基石
  2012年5月29日,一个100多名中国白酒专家组成的参观团队来到洋河的宿迁基地。沈怡方也身在其中。这位为中国白酒耕耘近60年的老专家,看到在自己见证下成长起来的洋河,感慨万千。
  “它衰落了一个阶段,就是走下坡路的阶段,变了以后,它开始又重新认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它把产品质量更进一步地提升,根据消费者又调查了市场,这样两头结合,产品一下上去了、稳定了,那么就有了基础。它这个酒喝不倒的,能喝倒吗?是不是?因为它有基础、它有扎实的根子在那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副会长沈怡方这样说。
  在洋河企业,对于创新,员工们深有体会。集团贸易市场部副部长邓敏说到这样一件事:“新苏酒”上市前,市场部充分调研后设计出了背景色、瓶体颜色,大家感到蛮理想,便送给张雨柏审定。他不满意。他亲自带领市场部对设计又进行了无数次调整,找专业的摄影师对瓶子进行了50多次的拍摄、修改,“连一个瓶盖也进行了无数次反复推敲”,终于达到了满意效果。
  正是依凭这种执着的创新,洋河“梦之蓝”和绵柔“苏酒”作为绵柔型白酒的代表作,荣获“中国最佳质量奖”“中国白酒酒体设计奖”“中国白酒国家评委感官质量奖”等国家级质量大奖,为“苏酒”找回了荣耀与自信。
  “要想使企业发展可持续,始终领先,那就必须超前半步,不断创优,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这是张雨柏经营企业时反复强调的观点。
  在绵柔型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后,摆在洋河面前的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就是内部的运营机制如何适应快速扩大的企业规模。
  “好的机制会让坏人变好,坏的机制会让好人变坏。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监督机制要到位,才是真正的现代管理体制……”有网友在微博上摘录了张雨柏在第四届中国长三角情商论坛上的演讲,并将这些话称作 “金句”,表示“支持”。
  张雨柏这番演讲出自2010年,其实早在数年前,洋河就已经成功地改变了传统国企的思维习惯,转换了企业内部运营机制。机制转型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很多国企变得不够顺畅,但洋河的转型之路则清晰得多,即建立起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责任机制。
  对这个机制,张雨柏明确提出来时只不过用了20个字:“向下负责、向上约束、上下连带、牵头为大、导向市场。” 何谓牵头为大,用“洋河人”的理解来说就是,企业大了以后很多流程都不是上下流程而是横向流程,横向流程就会涉及牵头部门和牵头人,牵头部门和牵头人是关键角色,牵头为大的“大”指的是两个概念,第一个“大”是权力大,牵头部门牵头人有权力对整个链条中的所有人进行指挥和奖惩,有奖惩指挥权;第二个是责任大,这条链出问题牵头部门和牵头人是第一责任人。
  “像洋河这样的大型国有名酒企业,如果不进行机制创新,就好比断了一只翅膀的鸟,那样是飞不高、飞不远的,只有解决好了机制问题,才能为传统白酒企业注入强劲的内驱力。”张雨柏说。
  以市场为导向、权责分明的运营机制,让企业上下充满了活力与激情。经过长期发展,这已经成为洋河的一种文化。而由此形成的执行力,也被业内很多专家评价说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
  机制激发潜能,机制焕发活力。2009年11月6日,“洋河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实现了江苏白酒行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其市值在白酒行业上市公司中长期位居前两位;2012年成功跨入上市公司全球500强,是洋河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而在战略布局上,洋河股份(苏酒集团)也超前一步,实施了“以点带面,两极发展”的市场策略,完成了对全国市场的战略性布局。
  洋河通过中心市场突破,外围市场扩张,步步向全国市场推进。在省内,以南京市场为中心,成立蓝色经典品牌营销公司,建立蓝色经典明星市场;同时,联合重点经销商,运作以宿迁为代表的苏北市场以及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市场。在省外,集团从2006年开始重点运作河南市场以及北京市场。目前,洋河蓝色经典已经在河南、北京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尤其是北京市场呈现增长趋势。省外市场的开拓已成为洋河未来几年增长的最大驱动力,目前,在河南、山东、安徽、北京、上海等区域市场的销售收入已过亿元。
  同时,为了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洋河在战略上开始实施 “纵向产业链整合”(资源结构性增长阶段)和“强强联合”发展路径,这将成为将洋河塑造成百年品牌的一大法宝。
  为了保证持续高速增长,洋河已经在上游的基酒酿酒、储存、灌装、包装等纵向产业链上进行了一系列布局。洋河新建的包装车间一期工程已经建成投产,新增1.5万吨的包装生产能力;同时,该包装车间还建有一个8000立方米、储量为4000吨的全自动立体仓库。洋河还新建了第九酿酒车间,酿酒车间按照粉碎、配料、装甄、接酒、出甄的工艺流程进行操作,每个流程都有较为严格的工艺要求,可提高其酿酒产能的新增速度,保障其原酒供应。
  尤其是在2010年4月8日,苏酒老大洋河和老二双沟 “正式融合” 成立苏酒集团,洋河成为双沟第一大股东。洋河与双沟合作,有利于提高苏酒板块的竞争力。随着两者的正式融合,宿迁也被打造成为中国的“酒都”。“酒都”这一区域心智资源一旦形成,将赋予洋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积淀,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和产品的品牌形象,成为洋河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而洋河与双沟强强联合,新组建的苏酒集团成为行业内唯一拥有洋河、双沟两个中国名酒和洋河、蓝色经典、双沟、双沟珍宝坊、梦之蓝五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也成为白酒行业技术实力最强、生产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集团。
  衷心希望“苏酒”这艘航母在“洋河蓝色经典,中国蓝”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洋河蓝色经典,中国蓝,世界蓝。”
  记者感言
质量是生命
连金保
  记者在洋河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采访时,被他们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的做法感动着。
  企业的决策者深知, 企业要想在星罗棋布的同行中立足,如果质量把关不严格,把不合格的产品投入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企业的形象也会一落千丈。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他们花费巨大精力,在厂区内建立了数万个酒池,对每一道生产工序都制定了严格的保障措施,确保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不出厂,对待自己的产品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消费者保证,洋河股份有限公司(苏酒集团)的产品全部是本公司制造,每滴酒都出自公司的厂房,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正是有了严格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使得他们的产品都达到无瑕的程度,放心消费指数达到100%。这样,他们的产品就在消费者心中扎下了根,并口口相传,成为人见人爱的知名品牌。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奠基石,质量是企业发展的“金钥匙”,换句话说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 谁做到视质量为生命,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就赢得了发展的机遇。

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